sa36沙龙国际

专题专栏

[心得体会] 我眼中的新时代 -施卓君
发布时间:2022/9/28 17:28:14

驻足于历史的长河,我们仿佛从来都是一颗微弱的沙砾,静静地观望时间从我们身上冲刷留下的痕迹。这些痕迹是祖辈为我们留下的故事,是父母总结的经验,更是我们亲眼见证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国复兴有我”宣讲活动,宣讲员们讲述了那些耳闻目睹一直拼搏、奋斗在身边的道德榜样和先进事迹,激励我们锐意进取、勇毅前行。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七十三周年历程,一涧飞瀑,碎琼乱玉,我以为造就此盛景的不只是水。纵观历史,中国人海乃百川,但并非柔弱无骨,是一旦遇到艰难寒冬,就齐结冻彻三千里的冰,棱角分明,不要分散,只要团结,胸中百转千回的是一脉华夏的血气,有了它才有了一个民族的新生,不畏艰险,众志成城。

这三千里的冰,是五四青年在民族存亡之际从案前走上街头为“民主、科学”振臂高呼的勇气,是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决心,是面对天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温情,更是一次次温暖人心的时代答卷: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铸就伟大抗疫精神;民生保障事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和全方位跃升;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逐渐健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发展到新的历史方位进行周密理论分析而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判断,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夺取胜利”是对新时代内涵的高度凝练。

在我们普通人眼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本质上就是中华民族实现强起来的时代。从我们的祖辈到我们这一代,见证了中国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大国成为强国,从侵略者眼中的“鱼肉”变成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即将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在我们看来,有以下五方面的显著改变:

一、动力模式由“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

从前为扩大我国经济总体规模、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依靠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投入的驱动模式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劳动力供应和资源环境的制约因素使得之前的“要素驱动”模式难以为继。因此,转向“创新驱动”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在新时代,需要的不只是在工农业方面的简单劳动力,更需要的是在各个领域的创新能力,唯有创新才能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才能不再因为核心技术缺乏而被扼住经济发展的咽喉。近年来,云南省政府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显著贡献的个人、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建设创新型云南,推动高质量发展,设立了多项科学技术奖,对省内科技创新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

二、文明形态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将“美丽中国”一词写入报告,明确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这充分表明,新时代区别于“工业文明”的时代,不再只着眼于产业规模、经济增速、产出数量,而是更加关注和践行“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新发展理念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经济与环境、生态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逐步得到了改变,资源消耗最小化、环境损害最低化、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发展之路将得以彰显,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子孙需求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个时代不只是注重发展的速度稳、结构优、创新强、效益好、生态美,是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人民更有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时代。

三、分配关系从“先富带动后富”变成“共同富裕”。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国家“先富带动后富”的战略激发了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但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现在的战略主攻方向需要转变为消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在党的带领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脱贫方式也从“授之以鱼”变成“授之以渔”,争取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四、公共事“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

人民当家做主在新时代得到了更为具体的体现。新时代对于公共事务的管理,政府、社会组织、个人等不同行为主体之间形成了有机合作关系,不再是曾经自上而下的“刚性”管理模式。目前复合型的治理模式明确了社会作为公共事务参与者的主体地位,让更多行为主体以“管理者”的身份出现,关心公共利益,承担公共责任,会大大减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投机、搭便车等行为,有利于社会治理的效益最大化。

五、国际战略由“韬光养晦 ”变得“更加有所作为”。

随着中国从大国变成强国,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也从世界经济的依附者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和稳定器,从国际规则的被动接受者成为国际规则制定的参与者。中国的经验、理念、主张和价值开始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同。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共治、共享”等饱含中国元素的内容先后被写入联合国会议决议,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担起大国的责任和担当,为解决全人类的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对于所有云南人来说,新时代的到来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云南曾经是全国贫困人口和贫困县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作为一个云南人,在党的十八大以后,真真切切地见证了这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随着脱贫攻坚总攻号角的吹响,省委、省政府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将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层层严抓。终于在历经八载春秋后,与全国一道,全省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云南省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了整体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夺取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脱贫只是开始,如今,云南各族儿女满怀豪情,砥砺奋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途上,书写着新的时代答卷。新春开年,腾冲市清水乡司莫拉佤族村锣鼓喧天,村民们领到了去年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的分红,近10年间,村民们的收入增加了10倍。“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的行动方针,破解了贫困地区群众生存、行路、安居、看病、教育、饮水、收入、发展、用电、通信“十大难题”。

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倾力奉献,先后涌现出112名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85个先进集体。用教育改写大山深处女孩命运的“燃灯校长”张桂梅、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的“农民院士”朱有勇等一大批脱贫攻坚先锋诠释了云南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坚毅。468名将生命定格在脱贫攻坚征程上的扶贫干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铸就红土高原上的精神丰碑。正如“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活动所传达的精神一样,我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我们身上都肩负着时代的使命,而红色基因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体现着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历久弥新,引领未来。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既是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开创新时代各项工作新局面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同时,作为新时代的“国企人”,我们更应该肩负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责任与担当。在“党建融合企业发展”的活动中,强调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国企党建作为国有企业的独特竞争优势,加强国企党建与企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国有企业党组织为企业发展“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不断提高企业的行业竞争力。将国企发展和党建工作深度结合,有利于坚定国企的政治信念和政治历程,增强国企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更好的服务国家兴盛和民族复兴的战略大局。作为云南资本的一员,对此也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在经济的洪流中,无论顺逆,我们都力争做好国有资本的枢纽,严格把握资本的运作,承担国有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将国家的每一分钱都用在提升福祉民生的刀刃上。

最后,我深知新时代的巨大变革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作为新时代的党员,也深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只有保持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姿态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才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才能加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才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XML 地图